源流和師承

版權所有.翻印必究.copyright reserved

1.拳架造型和心法 3.我們的影片
5.電視節目
7.最新消息
2.功夫班 4.我們的相薄
6.雜誌報導
8.聯絡我們

 

 

 

東江水源流  

        江西省南部有兩條河流向廣東省東北部。一條起源於安遠縣欣山鎮三百山, 另一條起源於尋烏縣椏髻缽山南側,三標鄉三桐村。

三百山 "東江源" 瀑布

      兩支水源於廣東省東北面的河源市龍川縣貝嶺匯合成江, 稱之為東江(原稱 "循江" 宋代更名為東江,長度 523公里,流域面積 25325 平方公里)。以楓樹壩水庫為起點,  再向西南方流去.  流經地域有 : 龍川縣 ( 老龍鎮  )、河源市、惠陽縣、觀音閣、橫瀝、博羅、 惠州市、石龍、中堂、麻涌, 然後出獅子洋, 這就是廣東三大河流之一的東江. 而這河流經的地方拳術都稱之為 "東江拳", 進而再細分為多種不同的家派.

 
流經觀音閣的東江水

螳螂拳

        螳螂拳是國術中象形拳的一種, 又叫"仿生拳". 二十世紀初期並無所謂 "南北螳螂" 之分.  由於當時的交通並不發達, 兩地的螳螂拳術各自發展.

        相傳北方螳螂拳發源於明末山東一帶,  創拳者為山東省人士-王朗. 而南方螳螂拳則發源稍晚, 於清朝中業,大約距今二百年前的福建少林寺, 始創人為廣東省興寧客籍人士-周亞南. 上世紀三十年代, 山東螳螂拳宗師-羅光玉南下香港發展. 大家才發現兩種螳螂拳術之身形,  手形,  身法,  手法,  步法及拳架造型、技法要求各異,彼此的發源地也不相同, 一個北方, 一個南方. 由該時起, 香港武術界才有南北螳螂之分.

東江周家螳螂 (客家功夫)

        (簡稱周家教)又名南螳螂, 源於福建少林寺. 始祖 周亞南, 廣東興寧客藉人仕, 生長於一個富有家庭. 衣食無憂, 因少時口不擇食, 只要見到任何喜歡的食物就會不停狂食. 所以在十餘歲時就患上胃病, 遍醫無效. 一次在因緣際會之下遇上少林高僧 -- 禪隱大師. 幸得其診治, 未幾而痊癒. 及後並跟隨 禪隱大師同往少林寺, 在寺內任炊事一職. 但凡入寺者, 不分僧俗, 一律強制習武, 於每朝早上全體同練兩小時. 事隔數年, 某日 周亞南路經樹林, 見螳螂與相思雀在樹上搏鬥, 最後相思雀不敵, 受傷墮地, 因而觸發靈感, 思可仿螳螂搏鬥之法為拳, 捕捉螳螂回家用草挑弄, 觀其格鬥技法, 繼而把螳螂攻防技擊之形態融入其所學的福建南少林拳而創出 螳螂拳. 及後又得 禪隱大師悉心指導, 成為一代拳術宗師! 人們把他創出來的拳術稱為 "周家螳螂拳" .

       周亞南傳 黃福高, 再傳 紅蓮俠(師伯公),劉水(師公), 林澤如(師叔公).初期這們功夫祇傳客籍人士,及傳男不傳女,其後時際清末,劉水南下香港才把此門功夫外傳.

       南螳螂拳術的特點有:多短手, 少長打, 一步多手, 與敵接觸時, 要求掌握攻防搏擊的時機, 節奏短促有力, 每一手法動作要求清晰, 頭隨手, 手顧頭, 肘護身, 膝顧下陰. 手法密合無縫, 出入有道, 擾而不亂. 突發南拳之勁力.

       從外觀上, 南螳螂給人印象是一門剛猛和硬朗功夫。 因感覺其練勁與呼吸相結合同練, 如練不得法, 在長期內外互相催谷的錯誤練習情況下, 可能引致 "內傷"。 實則周家螳螂拳是一門強身健體、延年益壽、攻防俱備之功夫。 它剛柔雙修,剛而不僵,柔而不軟,著重基礎鍛鍊。透過如橋膀功法, 雙人對練如: 搓手、 對樁、磨腳、磨手、撲掌、打絞搥等。單人練習有:步法、行馬、 箝馬、 散手、掌法及功法等鍛鍊,能達致一身內外兼修效果。

 

      

 

下一頁

如果不能聽到任何背景音樂.,請下載http://www.apple.com.tw/quicktime/win.html